首页 > 文化交流 > 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

才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学校性近视”应引起更大的重视

才瑜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学校性近视”应引起更大的重视

  • 2024-10-30
  • 来源:

                           来自新华网 :  走遍中国网讯 :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部统计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近视10年

翻一倍。如何保护青少年的视力成为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新华网专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才瑜,就青少年如何预防近视等话题回答网民提问。


 近视会遗传吗? 

才瑜

 只有近视在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才具有遗传性 

只有近视在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才具有遗传性 普通的近视200度、300度遗传几率较低,严格来说只有近视在600度以上的高度近视才具有遗传性。其实比遗传更重要的一个问题是用眼的习惯。比如有些小朋友歪着头写字或者躺着看书,这些都是不良的用眼习惯,这些习惯都会导致近视的发生。我们称之为“学校性近视”,这个应该引起我们更大的重视,因为“学校性近视”是能够预防的。

 高度近视遗传率如此高,应该如何降低遗传风险? 

才瑜

 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因为遗传不可控,如果父母双方均为高度近视,他们的孩子近视的几率很高,因此要注意观察孩子,是否爱歪着头,或者眯着眼睛看,看电视或看书的距离是不是距离太近。如果出现异常,应尽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早发现,早干预。

 近视眼是不是不可逆? 

才瑜

 需要给孩子散瞳验光来判断 

需要给孩子散瞳验光来判断 这是很多人特别关心的一个事情。有一小部分人,他的近视眼是可逆的,那是什么情况?就是假性近视。那么什么是假性近视呢?这要一个客观的判断的标准,您需要带孩子来医院,给他散瞳验光,散瞳验光之后,如果他没有近视度数,那说明是假性近视。一旦他有了度数,那一定就是真性近视。对于假性近视可以通过训练远眺等来预防它发展成为真性近视,在一定程度上它是可逆的,而对于真性近视,也就是说验光之后仍有近视,那他这种就往往是不容易恢复的了。

 多看绿色真的可以缓解眼部疲劳吗? 

才瑜

 单独的看绿色并不能有效的缓解视疲劳 

单独的看绿色并不能有效的缓解视疲劳 看绿色能够缓解眼疲劳,实际上是指,在眼睛往远处眺望的时候,看的一些远处的绿色的风景,眼睛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对眼睛起到缓解疲劳的作用。但实际上,单独的看绿色并不能有效的缓解视疲劳。只有远眺才能让眼睛肌肉得到休息,而近距离观察绿植,以及手机设置绿色屏幕,对缓解视疲劳并没有很大帮助。不过远眺绿色也能够给人带来清爽和愉悦的心灵体验,对眼部肌肉的放松也是有益的!

 戴眼镜会加重近视度数? 

才瑜

 不戴眼镜危害更大 

不戴眼镜危害更大 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很多近视眼不愿意戴眼镜,总觉得戴眼镜会增加近视度数。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不戴眼镜危害更大!
近视的发生是主要是眼轴(眼球前后直径)延长的结果。配戴眼镜是为了对近视进行矫正,而配戴正确的眼镜本身是不会导致近视的发生,合适度数的眼镜还能有效防止近视度数的加深。

 如何判断学龄前儿童的远视是不是病态的?

才瑜

 主要看是不是有弱视 

主要看是不是有弱视

学龄前儿童差不多会有200度-400度的生理性远视,随着儿童生长发育和眼球发育成熟,这种‘远视’会逐渐减弱或消失,到6-7岁,眼球大小基本定型,眼轴长短接近成人水平。

那么,怎么判断是不是病态的?那就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六七岁的时候,他就便慢慢会变成一个正视眼,这个远视眼需不需要矫正,要看他是不是有弱视。通过散瞳验光以后戴上镜子,如果视力不能够达到1.0,说明有弱视,这个时候就需要矫正。

                                                                              责 编:王 格


上一篇 : 王泉成 新加坡华源会会长 靠每一个人的努力 实现时代的使命
下一篇 : 孟德功 重拳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 净化河南房地产市场环境

中医名人>>更多

乡村振兴在行动|

走遍中国网...

智慧大脑显本领

走遍中国网...

生态环境部:“十

走遍中国网...

《走遍中国》杂志社: 走遍中国网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环球财讯中心A座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京)
电话:010-62769709 :联系:手机:13295519194· QQ:958182037 闻名传媒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走遍中国》杂志社:2015  www.zbzgw.cn 走遍中国网 ,技术支持:合肥海风  备案号:皖ICP备20250796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