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交流 > 人物访谈
人物访谈

高希希 导演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通过细节来感受作品的“初心 ”

高希希 导演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通过细节来感受作品的“初心 ”

  • 2024-10-30
  • 来源:

由高希希导演执导的电影《八子》日前正在各大院线上映,电影《八子》背后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创作故事呢?近日,新华网专访导演高希希,为网友探知荧幕后的故事。 精彩观点 新华网

《八子》参军讲的是赣南十万革命先烈舍小家为大家的“缩影”故事,促使您接拍这部电影的原因是什么?

高希希

《八子参军》的故事感染了我 另辟蹊径重找创作结构

《八子参军》的故事感染了我 另辟蹊径重找创作结构 起初是赣南地方希望我来完成这个创作过程,当他们给予了我大量第一手资料以后,通过走访了革命老区,我确确实实被先烈们的事迹所震撼。而在众多先烈事迹里面最感人的还是“杨家八子”。当时赣南有采茶戏叫《八子参军》,当地领导同志把这部戏给我看了之后,我非常震撼。从十月怀胎到儿子英勇牺牲,这个戏不仅仅把先烈的结构完成得很好,最重要的是把伦理天性的故事――母与子的关系,甚至把人性的光芒映射出来了,我特别感动,当时就接受了拍摄任务。然而一旦自己要身入其境去创作的时候又会有问题出现――这个剧本到底按这个戏剧原封不动完成呢?还是另辟蹊径去重新找回创作结构和思路?我们反反复复和有关创作人员讨论了十一稿,最后才定下这一版本。我们不能完全走戏剧的老路,应该有另外一个结构出来――成长的结构,因为成长的结构也意味着我们可能在未来的电影影像表达方式上有我们的优势,会表现得更有意义和价值。 新华网

影片故事的源头是在赣南,在您眼中赣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高希希

赣南具有朴实的民风和忠厚的情怀 革命火种在此诞生是非常自然的

赣南具有朴实的民风和忠厚的情怀 革命火种在此诞生是非常自然的 赣南是客家人聚集地,他们有一种很本质的情怀,为人忠厚朴实、疾恶如仇,他们在这块土地上扎根千百年,客家人的传统和优良的品质一直传承下来。之所以中国革命在多个地方展开,最后把第一个红色中央政权――苏维埃政权建立在瑞金也是有这个原因。首先是民众的支持,没有这片土壤基因是不行的。这里有朴实的民风和忠厚的情怀,有很好的祖训,加上悠久的传统历史,也有我们面对现实的勇气和担当以及忠诚。基于这几点,产生这样优秀的红军战士和革命战士是非常自然的,革命的火种在那儿,就像干柴一样一点就燃。
当时的数据显示整个红军长征的队伍里面每走一公里可能就倒下两个赣南的战士,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一个那么小小的区域里面,将近有十几万人的牺牲,直到第五次反围剿。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在捍卫自己的土地,也是在捍卫一种理念和信念。 新华网

影片从拍摄到上映,最打动您的几个瞬间是什么?

高希希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通过细节来真正感受什么是初心

细节是历史的表情 通过细节来真正感受什么是初心 最打动我的其实还是兄弟情和母子情。我在完成戏剧结构、影像结构时,总和创作团队说一句话,一百个庄严抵不过一个感动,所有的庄严就是为了感动。
比如说哥哥在失去弟弟时悲痛不已,却毅然而然拿起弟弟的枪接着去面对敌人。他心里一直在惦记一件事,就是母亲在临走之时说的那句话:“你是长兄,六个弟弟你带走了,你一定要把六个弟弟完整带回来。”战争是残酷的,没有牺牲哪有战争,是需要前仆后继的。我们通过这些细节就能感受到一个母亲期待自己的儿子回来。
另一个是在剧中人抱哥哥过桥的那一瞬间,他想到妈妈就在前面,我一定要把哥哥背过来。影像中也呈现妈妈期盼着儿子,就像小时候看到他们回来吃饭一样,那么平常、那么淡定地呼唤自己的孩子回来,她永远在等待,因为她相信儿子一定会回来。
其实这是一种家国情怀,作为当地的普通老太太,她只知道一点,我把我的儿子送到战场去了,目的就是让所有人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们家也能过上好日子。因为共产党苏维埃把地给我们了,我要保护这块地,要不然我们种不出庄稼了,非常朴实,也很真实,否则谁去前仆后继。一个母亲的坚韧是很重要的,她站在树前可能站了几十年,坚信儿子一定能回来,结果没有把儿子等回来,把新中国等回来了。实际上所有的大家基础都是建立在小家之上,没有这个母子,没有这八个儿子,哪有共和国的今天。
也让今天的90后、00后真真切切感受到今天的来之不易。我们最近一直谈不忘初心,不要用简单的话语去理解不忘初心。只有去真正感觉到什么是初心,他们才能不忘。细节是历史的表情,每一个细节呈现出来都传递了历史过程中重要的符号和信息,你去感受这种信息就是对应的时代关系。 新华网

很多网友关心,现在的红色主旋律题材怎么让90后、00后接受?

高希希

艺术作品就是一句话,只要牵动人心即可将主旋律题材化解

艺术作品就是一句话,只要牵动人心即可将主旋律题材化解 让他们接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就是让他们看到真真切切、真实的东西。因为今天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青年们要真真切切感受到这个故事是不是真实的故事,这个特别重要。
我们之前可能也走过一些弯路,面对主旋律太套路化、模式化。现在的青年就很难面对模式化,认为这样的东西不真实、距离现实生活很远。
我觉得艺术的个性化和真实性,特别是像这类题材的艺术,真实性是它的生命力,也是这个作品能否呈现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这些生命力都没有的话,我相信青年一定不会喜欢看。
上一篇 : 张梅玲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教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习“爱”和“会”
下一篇 : 周建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飞天圆梦 为了祖国的强盛

中医名人>>更多

乡村振兴在行动|

走遍中国网...

智慧大脑显本领

走遍中国网...

生态环境部:“十

走遍中国网...

《走遍中国》杂志社: 走遍中国网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环球财讯中心A座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京)
电话:010-62769709 :联系:手机:13295519194· QQ:958182037 闻名传媒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走遍中国》杂志社:2015  www.zbzgw.cn 走遍中国网 ,技术支持:合肥海风  备案号:皖ICP备202507964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