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提出的“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为我国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在疫情后新发展格局将如何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何平
我们要改变过去对贸易、投资的过度依赖,更多地去创新
“双循环”并不是关闭国门,而是更多地去发展本土的经济潜力。用外部市场来和内部市场相互促进,并且依赖于本国经济增长的潜力,这是“双循环”的一个大背景。它意味着我们要改变过去对贸易、投资的过度依赖,更多地去创新。
新基建是以5G、特高压、工业互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传统的基础建设不同,更多是技术上的投入,而这些新型技术领域的投入也有很多不确定性。新基建本身不一定会大幅增加GDP,而依托技术的创新能够带来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新的商业模式,服务于新的人群,这是未来“双循环”下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所在。

新华网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是哪些?还有哪些部分是需要继续推进的?

何平
我们依然需要外部的市场给内部市场更多的竞争,更多的活力
构建“双循环”的基础,首先是贸易在中国经济的版图当中的比重越来越小了,出口顺差占中国GDP的比重已经很小了。当然我们依然需要外部的市场给内部市场更多的竞争,更多的活力。
第二个基础条件,中国是一个全产业链的国家,尤其是在制造领域,各个环节从上游到下游,从高精尖的技术到中低端的制造技术,以及相应的金融、服务、物流等行业都有比较好的基础,这意味着我们可以做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第三个基础条件,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需要我们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分工效率以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产业集群化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一个产业的上、下游以及相关的服务机构、科研机构、金融机构都在一个区域之内,快速地实现资本、人力等要素的流动和共享,从而带来较高的效率。而中国在产业集群化方面是做得非常好的,所以这有助于我们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国外结构性的环境变化。

新华网
金融企业应该如何加入到“双循环”之中?

何平
金融服务要更多从贸易领域、对外投资领域转向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
首先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它不能独立于实体经济的变化而存在。所以,当实体经济向着“双循环”的方向迈进的时候,金融是需要服务于“双循环”的。如果实体经济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外小循环为辅的话,意味着我们金融服务要更多从贸易领域、对外投资领域转向国内一些实体经济的发展,来促进“双循环”的实现。我认为对于能够拉动国家内需,促进国内技术革新,促进各式各样商业模式创新的经济主体,金融要做好服务工作,这样可以使得国内大循环有序地进行。
当然,金融也得“双循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要积极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以及金融开放等与外部有关联的金融领域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