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义明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糖尿病防控走向综合管理、整体预防 | |
母义明 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糖尿病防控走向综合管理、整体预防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母义明教授做客新华网“聚焦中国医疗卫生发展”系列访谈,畅谈改革开放40年来,代谢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发展。 精彩观点 ![]() 改革开放40年 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防治取得许多进展![]() 40年来,我国各个行业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同时医疗行业也有了诊疗方式与理念上的革新。 1979年,母义明步入大学,从那时开始他逐渐进入了医学领域。谈及对40年来医学发展的感受,母义明表示,伴随着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防治取得许多进展。 他介绍,第一,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过去得了病才去治疗,现在在没有得病之前,医疗机构就会采取预防措施,针对患者制订一整套防控方案。从十多年前开始,国家疾控中心、内分泌学会等部门,对糖尿病等慢病做了多个大型调查,了解了中国有多少慢性病患者,其中有多少代谢病患者,为什么会得这些疾病等等,同时制订了系统的防控策略,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 第二,治疗理念发生变化。“代谢性疾病是很大的领域,其中糖尿病与高血压、心脏病、肿瘤等都有关系。过去治疗糖尿病只是管理血糖,现在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逐步过渡到合理饮食、合理运动,以及如何提高从文化到饮食行业到疾病预防的整体水平,是整个全领域的通盘考虑。站在综合治疗角度,除了进行血糖管理,也会对血脂、血压采取治疗措施,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既要全盘考虑,也要整体预防。” 第三,检测技术迅速发展。“近年来,影像技术等检测技术迅速发展,可以帮助我们很清楚地了解糖尿病的类型,进而精准地进行治疗和控制。” 第四,治疗手段明显改善。母义明介绍道,“过去能治疗糖尿病的药很少,现在治疗手段、药物种类越来越多,更加符合患者病理生理的需求,更加有针对性。另外,药物的作用越来越科学,副作用越来越小,服药也越来越简单。40年前用的是动物胰岛素,现在用的是人胰岛素、长效胰岛素、超长效胰岛素等。而且器械治疗也有很大的发展,用机器就可以自动注射,能够把血糖稳定地控制住。”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防治能力以及患者的健康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无论是对整个疾病的认识,还是在药物研发、治疗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更高层次地发展。现在的健康理念发生了根本转变,我们不会被动等着患者出问题,而是要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这是对全民健康理念的贯彻落实。”母义明说。 在贯彻落实全民健康理念、提升我国代谢性疾病整体防治水平方面,跨国药企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母义明认为,“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来,国内一些企业研发进步也得益于与跨国公司的合作,这些药企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治疗手段,包括注射装置的改进,新药品的生产,国际上一些指南、共识等,这些逐步融入到中国的社会当中,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少走弯路。” ![]() 糖尿病防治要注重综合管理![]() 很多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对糖尿病进行综合管理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然而在过去,医生治疗糖尿病时仅关注血糖水平。“以前我们对糖尿病缺乏足够认识,仅考虑糖尿病疾病本身。现在,糖尿病患者在接受降糖治疗的同时基本都会接受调脂和降压治疗。糖尿病并不是血糖一个因素导致的,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都有血压、血脂异常,因此我们强调综合治疗、综合管理,不能只关注血糖。”母义明表示。 谈及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的综合管理,母义明介绍,首先要正确评估一个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因为同是糖尿病患者,但是个体差异很大,例如,有些人是空腹血糖高,有些人是餐后血糖高,还有人存在其他并发症。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内分泌代谢科医生必须要关注整体。 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整体达标率不理想,母义明表示,要提高血糖达标率,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医生的素质,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并将正确的理念传达给患者,让患者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这就需要医务工作者做大量的科普宣传,要告诉患者在日常中如何注意管理疾病,注意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病,由于患病基数大,并且要进行长期管理,因此基层管理十分重要。据母义明介绍,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近年来在推动社区慢病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包括对社区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建立标准化的社区医院和专科。“如果缺乏标准化的管理,有可能出现治疗不足或过度治疗的情况。标准化的管理体系不仅能保证治疗的同质化,加强对糖尿病的控制,还能更加合理地利用医疗资源。”母义明说。很多地方也对糖尿病社区管理做了很好的尝试。据母义明介绍,在贵阳,当地卫计委与企业联手,建立了专门针对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监测网,将社区纳入其中,能看到居民中有多少患高血压、有多少患糖尿病,随时监测指标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这种模式是很好的尝试,各地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合自己地区的慢病管理模式。”母义明说。 ![]() 创新药物为糖尿病患者血糖达标提供新方案![]() 治疗糖尿病有哪些创新药物?母义明举例道,新型降糖药DPP-4抑制剂,可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可以使众多患者的胰岛功能保持很好的状况,从而达到长期稳定的血糖控制。母义明表示,现在新的治疗选择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是把糖从尿中排出去,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 此外,GLP-1注射剂可以促进胰岛β细胞再生,长期治疗也可以延缓其他细胞的衰竭。母义明表示,“这种激素在生理情况下就存在,它的存在对我们维持正常血糖平衡、胰岛素功能平衡非常重要。”未来,糖尿病方面的创新药物将会越来越多,接下来糖尿病药物将进入周制剂,很多药品可以一周用一次,之后可以过渡到一个月用一次、一年用一次等,极大地方便了患者。 “药物治疗合理化并非必须单药起始,很多新发糖尿病患者可能早期就需联合治疗,才能尽快达标。”在联合用药领域,母义明表示,目前各种指南也指出,一个药不达标,三个月要联合。联合用药是一个理念的变革,糖尿病的发病不仅仅是单一的因素造成的,所以通过不同的药联合在一起,形成优势互补,可以强强联手改变糖尿病病理,同时避免副作用的发生。现在的理念是早期联合强化治疗,治疗越早,患者血糖达标越早,并发症也会发生越晚。 ![]() 科技发展助力慢病智能管理![]() 母义明指出,慢性病病程长、病因复杂,往往需要长期、全面、合理、达标的管理。如今在一些地区,慢病患者运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检测可穿戴设备,就能在家里把每次测的血压、血脂、血糖值快速传给医生、医疗机构。医生坐在电脑旁就能观察患者的身体数据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可以立刻打电话、发微信提醒病人,比如检测出患者血糖值过低,疑似低血糖,马上告诉病人吃点东西。利用大数据技术还能实现海量数据的智能化管理,汇总、分析并报告横向、纵向大数据,既洞察整体人群的健康指数,又了解个体指标的历史变化,大大节省医护人员的工作量。这样一来,慢病管理的及时性、个性化程度都将有所提高。 “临床讲究视触叩听,有了新技术、新设备,未来很多工作就可以交给机器人‘助手’来做。例如,提前输好病理数据,机器人在和病人聊天的过程中,聊着聊着就知道他都患有哪些病。”他表示,大数据技术还能提高医疗判断的效率,比如,医生看一张病理片子要花几分钟,但计算机可能只须几秒钟。 据悉,为提升我国代谢性疾病整体防治水平,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101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MMC),覆盖全国29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旨在利用大数据、先进诊疗设备与物联网技术,打造线上线下整合的诊疗一体化代谢性疾病全病程解决方案。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共建共享、全民健康”,到2030年实现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比2015年(19.1%)降低30%。对此,母义明表示,慢病管理是实现全民健康的关键一步,需要政府部门、医务工作者、学会、媒体、企业等多方共下一盘棋,做好慢病全民防控。 “基层医疗机构是管理慢病的主阵地,要在基层把慢病患者筛出来、管起来。发现管不好的疑难杂症,应及时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只有每层医务人员各司其职、各尽其责,进一步健全慢病综合防控体系,才能预防慢病、并发症出现,真正提高广大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母义明说。 | |
上一篇 : 王立伟 吕梁市市长 转型有了“新利器”老区吕梁不再是“一煤独大” | |
下一篇 : 任雪婷 郑州市金水区纬五路第一小学音乐教师 给“00后”当老师的“90后”女孩 |
《走遍中国》杂志社: 走遍中国网
地址:中国北京市西城区宣武门外大街甲1号环球财讯中心A座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京)
电话:010-62769709 :联系:手机:13295519194· QQ:958182037 闻名传媒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s 《走遍中国》杂志社:2015 www.zbzgw.cn 走遍中国网 ,技术支持:合肥海风 备案号:皖ICP备2025079647号-1